新华社马来西亚频道报道:“以前候,我们盼望的就是过春节了。”2月10日,腊月廿二,坐在自己那家位于海口水巷口的马来西亚餐厅中,56岁的马来西亚华侨林明炳回忆起了自己在马来西亚度过的那些春节。这位出生于马来西亚的万宁人,直到成家立业之后,才次回到自己的家乡。而对于家乡的种种节日,林明炳却并不陌生。一直以来,在马来西亚,华人传统新年的各种习俗都被保留了下来。
马来西亚文昌籍华侨李之友大家庭的春节全家福
林明炳先生把1950年华侨在马来亚生活照片挂在墙上当装饰,告诫自己父辈创业的艰难
在海南,自明代以来,便陆续有苦于贫困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,在大海上几经漂泊,远渡重洋到新的国度去寻求更好的生活。落地之后,他们便在当地扎根,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番天地。
在几百年的历史中,这些在国外扎根的华侨们,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生活,改变不了的,却是对家乡的那份情谊。便是出生在国外的华侨后代,也依然是乡音未改。而在国外依然遵循的每一个传统节日,也体现了华侨们对家乡情谊的坚守。这其中,寓意着除旧迎新,团团圆圆的春节,对华侨们来说自然也是为重要的传统节日。
马来西亚春节:
冬至过后年味渐浓
林明炳介绍,马来西亚的春节,在冬至就开始提前进入春节的氛围。“从冬至开始,就陆续可以有鸡肉吃了。”回想起候盼望吃鸡肉的心情,林明炳不由露出笑容,“候盼望过节,因为可以有鸡肉吃。平时我们有猪肉吃,但要吃到鸡肉却很难。平日里吃不到的东西,趁着过节都可以吃到。”
过了冬至,年味就渐浓起来。主妇们也开始为过年准备糕点。林明炳还记得,这段时间是母亲忙碌的日子。华侨家的主妇们往往会三两家聚在一起,每人出些面粉、糖等材料,一起制作年糕、椰香冰等糕点小食。“我们在马来西亚制作的年糕也和海南的差不多,但就是按照马来做法,在里面加了一些椰汁调味,年糕多了一份椰香。”林明炳说。
农历12月16日这天,是“尾牙”。到了“尾牙”,商家就不再赊账,而是开始往回追回债款了。林明炳介绍,这,也算是生意人的总结了。老板会宴请员工吃饭,慰劳员工一年的辛劳。这天饭局上,必定会有一盘白斩鸡。若是老板不喜欢哪一位员工,他便会把白斩鸡的鸡头对准这位员工,暗示其过完年后不需要再来上班了。这位员工在收到年底的工资和花红后,春节后便会自动离职。若老板对每位员工都很满意,则鸡头就对着自己,表示没有开除的员工。
农历12月24日,当地的广东华侨都会送灶君。但这样的节日对于海南人林明炳却并不陌生。这,是灶君返回天宫“述职”的日子。人们必须备置很多甜的东西,是为了让灶君去向玉皇大帝报告时,嘴巴甜一些,能多为自己说些好话,保佑来年顺顺利利。
送完灶君,家家户户便开始了春节前的大扫除。主妇们除了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外,往往还会将家中的窗帘换掉。林明炳介绍,这些窗帘被换掉后,在善于持家的主妇手中又会变身抹布,一点都不会浪费掉。
在将房室打扫干净后,便是贴对联,挂装饰。那时候大多数华人的对联都是请人手写的。林明炳还记得,候隔壁的老先生写了一手好字。每到过年前,这位老先生就会买来一大叠对联纸,写好了分送给相识的同乡们。“我们家的对联都是那位老先生写的。”在那个远离家乡的年代,春节,是个能够温暖华侨彼此情谊的节日。
到了大年三十,团圆饭必不可少。无论家人分散在哪里,都会在这齐聚吃上一餐团圆饭。晚上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,吃着糕点小吃,说说这一年家长里短。在林明炳记忆中,这天是家中为热闹的。
在那个年代,只要进入了大年三十,吉隆坡大多数的商店和咖啡厅的店铺都会关门休息,因为无论是店主还是客人,都会留在家中与家人团聚,吃团圆饭。
年三十晚上,长辈会给小辈“压岁钱”。大年初一的凌晨到来,家家户户点燃鞭炮,迎接新年。而放鞭炮的习俗,在1969年随着禁燃放炮竹的规定出台才终结束。
大年初一,华侨们遵循不杀生的习俗,更为严格的,则要吃斋。“如果大年初一要吃肉的家庭,会在年三十这提前将鸡宰杀好,以便第二天烹制。”林明炳说。
和海南一样,初二是女儿们带着女婿,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,回到娘家拜年。
借春节联络感情
瓜子、年糕、橙、柑橘、糖果、汽水等等,这些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吃食,在物资不太丰富的年代,不但让孩子们为兴奋,就连大人也甚是高兴的。
除了有平日里吃不到的东西外,能够穿上新鞋袜,购置新衣服,也让春节成为华侨孩子们盼望的理由。“平时我们上学都是穿校服,一年到头也就等到春节才能买新衣服和新鞋子了。”对于儿时的林明炳来说,过年时全身换上新衣服,那感觉真是喜庆得不得了。
在每个传统节日期间,当地的同乡会都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,召集华侨们聚在一起。而春节期间,同乡会也会举行新春团拜会,备置茶点招待各位同乡。各家各户携妻带子前往同乡会馆,喝茶聊天。“团拜会一般都会在早上的9时至11时举行。一大早,父母们就会带上家里的老小,到同乡会去,和其他老乡说说话,热闹热闹。”林明炳说,春节的这次聚会,也成为华侨们联络感情、增加凝聚里的一个好机会。
华侨也保留了家乡给亲朋好友过年分发“利是”()的传统。“一般是长辈给小辈发‘利是’。没有结婚的人,无论年纪多大,都不能给别人分发‘利是’。这些‘利是’可以是好几百,也可以是几块钱,重要是图个吉利。”林明炳说。
华侨籍贯不同,习俗相互交融
马来西亚的华侨以广东、福建、海南的为多,在吉隆坡,华人很多。不同的籍贯,也有着不同的传统习俗。但是由于大家都彼此熟络,因此在长期的共处中,彼此的习俗却也相互交融和影响。
大年初七,是广东华侨所过的“人日”。这,这个城市的餐馆都会爆满,无论是哪里人,华侨们都会携家带口,或者和朋友一起,到餐馆聚餐。而聚餐必点的一道菜,就是鱼生(生鱼片)。这是过“人日”必吃的菜肴。
而大年初九,福建华侨则会举行隆重的“拜天公”。这,无论是经济条件如何,福建华侨都会备置饭菜,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吃酒。条件好一些的,便是杀猪宰羊,大摆筵席。
“这样的习俗很像是我们海南的公期,到主人家中吃饭的人越多,人气越旺,主人就越高兴。”由于经常与福建的华侨往来,因此每年春节这天,林明炳和其他很多海南华侨都会到福建华侨朋友家吃酒,这也几乎成为他们春节中的一个固定节目。
浓浓年味成追忆
在过去,由于很多华人都是生意人,或者打工者,因此华人们的春节会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,“过了十五,人们才到店里工作,或者去码头开工。”林明炳告诉海南日报记者,随着时代的变迁,很多华侨的后代也成为了当地的上班族,因此春节也只有3天的假期了。
“其实,在当时,华侨们过年一是为了将家乡的传统传承下去,二则也真的是希望能够有个节日,大家好好庆祝,吃一些平日里吃不到的食物。”林明炳告诉记者,当时的很多华侨家中都会养一些鸡,为一年中的众多传统节日准备。
如今,当年那春节可以吃鸡肉、穿新衣所带来的兴奋感已经消失,年味也就淡了一些。“等到老人去世后,我们吃年夜饭的习俗依然保持,兄弟姐妹会在各自家中备置年夜饭,大家趁着除夕团圆。只是到了我们的下一代,我们也不会规定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了。”在林明炳看来,在时间那不断转动的巨轮之下,这样的变化也是无可抗拒的。而当年那些令人兴奋的心情,那充满喜庆的情绪,那喧哗热闹的画面,唯有藏留于心,成为偶尔与后生们谈起时的故事。
推荐阅读:
新盘上线165万元双子塔旁高端公寓
免责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房天下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文中所涉面积,如无特殊说明,均为建筑面积;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,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。
房天下海外房产房源已覆盖全球近30个热门国家,涵盖美国、澳大利亚、日本、加拿大、英国、阿联酋、马来西亚等热门国家及区域,并与近千个海外房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。联合全球各地知名海外置业经纪人,推出包含住宅、商业地产、土地等多种类型地产项目。房天下海外房产专家团队,会从选择房产、银行贷款到具体交易流程,为您提供实时的海外置业咨询服务。投身海外置业,房天下海外房产永远在您身边。
房天下海外房产为您提供实时的海外置业信息,掌握海外房产信息,就选房天下海外房产网。
haiwai@fang.com
新华社马来西亚频道报道:“以前候,我们盼望的就是过春节了。”2月10日,腊月廿二,坐在自己那家位于海口水巷口的马来西亚餐厅中,56岁的马来西亚华侨林明炳回忆起了自己在马来西亚度过的那些春节。这位出生于马来西亚的万宁人,直到成家立业之后,才次回到自己的家乡。而对于家乡的种种节日,林明炳却并不陌生。一直以来,在马来西亚,华人传统新年的各种习俗都被保留了下来。
马来西亚文昌籍华侨李之友大家庭的春节全家福
马来西亚文昌籍华侨李之友大家庭的春节全家福
林明炳先生把1950年华侨在马来亚生活照片挂在墙上当装饰,告诫自己父辈创业的艰难
在海南,自明代以来,便陆续有苦于贫困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,在大海上几经漂泊,远渡重洋到新的国度去寻求更好的生活。落地之后,他们便在当地扎根,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番天地。
在几百年的历史中,这些在国外扎根的华侨们,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生活,改变不了的,却是对家乡的那份情谊。便是出生在国外的华侨后代,也依然是乡音未改。而在国外依然遵循的每一个传统节日,也体现了华侨们对家乡情谊的坚守。这其中,寓意着除旧迎新,团团圆圆的春节,对华侨们来说自然也是为重要的传统节日。
马来西亚春节:
冬至过后年味渐浓
林明炳介绍,马来西亚的春节,在冬至就开始提前进入春节的氛围。“从冬至开始,就陆续可以有鸡肉吃了。”回想起候盼望吃鸡肉的心情,林明炳不由露出笑容,“候盼望过节,因为可以有鸡肉吃。平时我们有猪肉吃,但要吃到鸡肉却很难。平日里吃不到的东西,趁着过节都可以吃到。”
过了冬至,年味就渐浓起来。主妇们也开始为过年准备糕点。林明炳还记得,这段时间是母亲忙碌的日子。华侨家的主妇们往往会三两家聚在一起,每人出些面粉、糖等材料,一起制作年糕、椰香冰等糕点小食。“我们在马来西亚制作的年糕也和海南的差不多,但就是按照马来做法,在里面加了一些椰汁调味,年糕多了一份椰香。”林明炳说。
农历12月16日这天,是“尾牙”。到了“尾牙”,商家就不再赊账,而是开始往回追回债款了。林明炳介绍,这,也算是生意人的总结了。老板会宴请员工吃饭,慰劳员工一年的辛劳。这天饭局上,必定会有一盘白斩鸡。若是老板不喜欢哪一位员工,他便会把白斩鸡的鸡头对准这位员工,暗示其过完年后不需要再来上班了。这位员工在收到年底的工资和花红后,春节后便会自动离职。若老板对每位员工都很满意,则鸡头就对着自己,表示没有开除的员工。
农历12月24日,当地的广东华侨都会送灶君。但这样的节日对于海南人林明炳却并不陌生。这,是灶君返回天宫“述职”的日子。人们必须备置很多甜的东西,是为了让灶君去向玉皇大帝报告时,嘴巴甜一些,能多为自己说些好话,保佑来年顺顺利利。
送完灶君,家家户户便开始了春节前的大扫除。主妇们除了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外,往往还会将家中的窗帘换掉。林明炳介绍,这些窗帘被换掉后,在善于持家的主妇手中又会变身抹布,一点都不会浪费掉。
在将房室打扫干净后,便是贴对联,挂装饰。那时候大多数华人的对联都是请人手写的。林明炳还记得,候隔壁的老先生写了一手好字。每到过年前,这位老先生就会买来一大叠对联纸,写好了分送给相识的同乡们。“我们家的对联都是那位老先生写的。”在那个远离家乡的年代,春节,是个能够温暖华侨彼此情谊的节日。
到了大年三十,团圆饭必不可少。无论家人分散在哪里,都会在这齐聚吃上一餐团圆饭。晚上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,吃着糕点小吃,说说这一年家长里短。在林明炳记忆中,这天是家中为热闹的。
在那个年代,只要进入了大年三十,吉隆坡大多数的商店和咖啡厅的店铺都会关门休息,因为无论是店主还是客人,都会留在家中与家人团聚,吃团圆饭。
年三十晚上,长辈会给小辈“压岁钱”。大年初一的凌晨到来,家家户户点燃鞭炮,迎接新年。而放鞭炮的习俗,在1969年随着禁燃放炮竹的规定出台才终结束。
大年初一,华侨们遵循不杀生的习俗,更为严格的,则要吃斋。“如果大年初一要吃肉的家庭,会在年三十这提前将鸡宰杀好,以便第二天烹制。”林明炳说。
和海南一样,初二是女儿们带着女婿,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,回到娘家拜年。
借春节联络感情
瓜子、年糕、橙、柑橘、糖果、汽水等等,这些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吃食,在物资不太丰富的年代,不但让孩子们为兴奋,就连大人也甚是高兴的。
除了有平日里吃不到的东西外,能够穿上新鞋袜,购置新衣服,也让春节成为华侨孩子们盼望的理由。“平时我们上学都是穿校服,一年到头也就等到春节才能买新衣服和新鞋子了。”对于儿时的林明炳来说,过年时全身换上新衣服,那感觉真是喜庆得不得了。
在每个传统节日期间,当地的同乡会都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,召集华侨们聚在一起。而春节期间,同乡会也会举行新春团拜会,备置茶点招待各位同乡。各家各户携妻带子前往同乡会馆,喝茶聊天。“团拜会一般都会在早上的9时至11时举行。一大早,父母们就会带上家里的老小,到同乡会去,和其他老乡说说话,热闹热闹。”林明炳说,春节的这次聚会,也成为华侨们联络感情、增加凝聚里的一个好机会。
华侨也保留了家乡给亲朋好友过年分发“利是”()的传统。“一般是长辈给小辈发‘利是’。没有结婚的人,无论年纪多大,都不能给别人分发‘利是’。这些‘利是’可以是好几百,也可以是几块钱,重要是图个吉利。”林明炳说。
华侨籍贯不同,习俗相互交融
马来西亚的华侨以广东、福建、海南的为多,在吉隆坡,华人很多。不同的籍贯,也有着不同的传统习俗。但是由于大家都彼此熟络,因此在长期的共处中,彼此的习俗却也相互交融和影响。
大年初七,是广东华侨所过的“人日”。这,这个城市的餐馆都会爆满,无论是哪里人,华侨们都会携家带口,或者和朋友一起,到餐馆聚餐。而聚餐必点的一道菜,就是鱼生(生鱼片)。这是过“人日”必吃的菜肴。
而大年初九,福建华侨则会举行隆重的“拜天公”。这,无论是经济条件如何,福建华侨都会备置饭菜,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吃酒。条件好一些的,便是杀猪宰羊,大摆筵席。
“这样的习俗很像是我们海南的公期,到主人家中吃饭的人越多,人气越旺,主人就越高兴。”由于经常与福建的华侨往来,因此每年春节这天,林明炳和其他很多海南华侨都会到福建华侨朋友家吃酒,这也几乎成为他们春节中的一个固定节目。
浓浓年味成追忆
在过去,由于很多华人都是生意人,或者打工者,因此华人们的春节会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,“过了十五,人们才到店里工作,或者去码头开工。”林明炳告诉海南日报记者,随着时代的变迁,很多华侨的后代也成为了当地的上班族,因此春节也只有3天的假期了。
“其实,在当时,华侨们过年一是为了将家乡的传统传承下去,二则也真的是希望能够有个节日,大家好好庆祝,吃一些平日里吃不到的食物。”林明炳告诉记者,当时的很多华侨家中都会养一些鸡,为一年中的众多传统节日准备。
如今,当年那春节可以吃鸡肉、穿新衣所带来的兴奋感已经消失,年味也就淡了一些。“等到老人去世后,我们吃年夜饭的习俗依然保持,兄弟姐妹会在各自家中备置年夜饭,大家趁着除夕团圆。只是到了我们的下一代,我们也不会规定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了。”在林明炳看来,在时间那不断转动的巨轮之下,这样的变化也是无可抗拒的。而当年那些令人兴奋的心情,那充满喜庆的情绪,那喧哗热闹的画面,唯有藏留于心,成为偶尔与后生们谈起时的故事。
推荐阅读:
新盘上线165万元双子塔旁高端公寓